[家教漫谈] 经济学家12岁孩子坠楼身亡,提醒:别培养“要强”的孩子

[复制链接] IP属地:江苏省宿迁市
发表于 2021-12-1 15:42:4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网络大V,经济学家宋清辉这两天的微博令人心痛,他12岁的儿子早上6:05离开家,却没有去学校,直接从楼顶一跃而下,结束了自己开没真正开始过的生命。
5c59b3c3addb4b559de68f25b5056b5f?from=pc.jpg

这位作为经济学家的父亲,尽可能地保持着自己的理智,讲述了孩子离开前的种种,每天作业繁多,12点以后才能睡觉,早上5点多起床……
前两天的期中考试成绩不佳,孩子心情低落,前一天因为错过了英语打卡,语文作文不合格被老师在群里公开批评……
当天早上,妈妈为了工作早早出门,没有给孩子做早饭,自己也没送孩子上学,“如果我当天送他就好了……”
d2739f2a80eb46dcaf4070cebf160667?from=pc.jpg

网友们在痛心的同时,也试图寻找原因:有的说是学习压力太大,把孩子逼死了;也有的说,是家庭不够温暖,父母不够尽责,不能让学校背锅。
原本逝者已矣,我们不该在往生者的伤口上撒盐,但分析原因,也许可以给其他许多家庭提个醒,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。
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里,我们有哪些机会,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?
1、别培养“要强”的孩子
每当有家长骄傲地夸孩子很“要强”的时候,我总是很有感触。
我们总以为孩子“要强”是好事儿,我甚至还曾经跟亲戚夸耀,上次孩子考试没有考好,他难过了很久……
3a01175d146548b581b3bbc7c5df29d2?from=pc.jpg

但事实上,“要强”不但异化了孩子的学习动力,还可能是“低自尊”的表现。
首先,咱们通常说的“要强”,往往并不是指要把某个学问研究到透彻,而是指要求自己“要比别人强”。
明明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,学习的成就感原本应该来自“掌握了知识”,或者感到自己取得了进步。但是“要强”,却让孩子只能在“获得竞争优势”时,才有成就感,否则就感到失败和痛苦。
与此同时,特别“要强”的孩子往往还拥有这样的人生观:只有我足够优秀,才能让别人喜欢我,才能体现我的价值。
而这恰恰是“低自尊”的表现,因为只要孩子发现自己不够优秀,他们就会陷入焦虑,担心老师和同学的目光,害怕自己不再有人喜欢。
5dc3bc05997949c8acccb89357a677d4?from=pc.jpg

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理科的副主任徐振雷教授,在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时发现,那些出现厌学、网瘾、自伤等现象的孩子,大部分都是小学时“要强”的学霸。
因为“要强”的孩子总是对自己有极高的要求和期待,而当这些期待无法达成时,他们就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和无助感。
因此,作为家长,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,就不要培养他的“要强”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让他“破罐破摔”。
咱们需要培养孩子把目光放在“自己的进步”和“与人合作”,而不是要“超过别人”、“与人竞争”;咱们需要培养孩子把注意力放在“如何改进、过程怎样”,而不是放在“结果如何、排名怎样”上;咱们需要培养孩子把目标放在“为社会创造价值”的大事上,而不是放在“我的面子、考上高中”上……
2ec542034d384bd49f873ff15b759156?from=pc.jpg

也许您觉得这些讲得太“虚”、太鸡汤,那么您可以了解一下“成长型思维”,看看这个已经登上顶级科学杂志的心理学理论,如何帮助孩子们提升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。
我的专栏《孩子“自主学习”能力训练课》,也有详细的介绍和培养“成长型思维”的具体方法。
2、安全感是最后的防线
每一次,在这样的悲剧中,最令人心痛的,是父母的“无知无觉”。
我们常常看到悲剧中的父母类似的表达:“早上人好好地去上学了”,“我还嘱咐他别忘了在路上买点早饭,他还答应了”……
为什么,孩子已经痛彻心扉,已经对生活失去所有信心,却不曾跟最亲密的父母求助?
“孩子越是感到不安,就越是不敢对父母显露真实感受,这样他们内在经历的恐惧便无从缓解,而父母,也就错过了帮助孩子的最佳时期。”——《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》
有安全感的孩子不是没有恐惧,而是相信自己的恐惧可以被接纳,他们敢于在父母面前表露自己的恐惧、表露自己的不完美,真因为如此,他们才有足够的力量战胜心魔。
这就是为什么说,安全感是孩子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。
经济学家12岁孩子坠楼身亡,再次提醒我们,别培养“要强”的孩子
因此,下次孩子跟您说他不开心、甚至哇哇大哭的时候,您是用“这有什么?”表达不屑,还是接纳他的情绪,告诉他“遇到这种事儿,谁都会不开心”?
但我们必须承认,建立安全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,甚至从怀孕时开始,妈妈的心情已经在给孩子的安全感打基础,幼年的养育方式,童年的教育方式也都对孩子的安全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仅就这次的悲剧而言,真正可以阻止悲剧的,可能不是“送孩子上学”,而是在孩子说起“英语没打卡被老师点名”时,父母不是轻描淡写的一句“没事儿”,而是能够给予孩子积极的倾听。
经济学家12岁孩子坠楼身亡,再次提醒我们,别培养“要强”的孩子
如何积极地倾听?
令人悲伤的马后炮:
当孩子说,“我英语没打卡被老师点名了。”
家长可以说:“啊,被点名了,你很伤心?”
孩子:“是的,我觉得……”
简单的说,就是努力的听懂孩子的每一句话,并重复孩子的意思,不评价、不讲道理,让孩子尽可能的把心里话倒出来,也许他会大哭一场,那恰好是最有效的心理疗愈。
经济学家12岁孩子坠楼身亡,再次提醒我们,别培养“要强”的孩子
3、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
尽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虽然压垮骆驼的可能并不是最后一根稻草,但这个导火索却往往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。
讲到这里,就不得不说说学校和老师。
前两天发过一个视频,讲述发现孩子的老师用戒尺打手板,讨论应该如何制止这种明显违规的行为。
遗憾的是,这条视频在一个网站引发了网友们的组团大骂,其中不乏自称老师、校长的网友,他们认为:“你有本事自己教啊,把孩子接回家吧,老师不管你就好了!”
经济学家12岁孩子坠楼身亡,再次提醒我们,别培养“要强”的孩子
尽管可能再次挨骂,我还是由衷的期望,老师们不要让自己变成压垮孩子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每个孩子都是个体,他们有自己遗传的性格、成长的环境,他们有些乐观、有些悲观,有些因为原生家庭的种种原因过得很难。
同样的教育方式,放在安全感强、性格坚毅的孩子身上,可能真的无所谓,但是放在内心早已“伤痕累累”的孩子身上,就可能成了“最后一根稻草”……
许多老师把教育局的“惩戒规范”看成对自己的限制,抱怨“以后不管学生”了,却没想过,这些规定原本是用来保护老师的,因为只要老师没有越过红线,责任就非常有限。
经济学家12岁孩子坠楼身亡,再次提醒我们,别培养“要强”的孩子
那么作为家长,如果发现孩子压力过大,就像那位经济学家的爸爸描述的那样,孩子每天5点起床,后半夜睡觉,已经一两个月。我们是否需要足够的勇气,去跟老师沟通,给孩子减压?
也许,这会降低孩子的中考成绩,但这却可能给了孩子活下去的机会,孰轻孰重?
如果您也是个家长,也看到孩子学习压力山大,请务必抓住这三个关键机会,毕竟孩子的身心健康,才是真正重要的事。难道我们真的要让孩子,在这场残酷的内卷竞争中,用生命来优胜劣汰吗?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支持 高兴 激动 给力 加油 淡定 生气 回帖 路过 感动 感恩 支持 高兴 激动 给力 加油 淡定 生气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";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